巴黎艾菲爾鐵塔的故事
管理故事
2023-10-23
瀏覽量:2023
為何而工作?——“每個人對工作看法之差異,就在人生觀之不同罷了。”
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(A.H.Maslaw)把人類的需求區(qū)分為五個層次,依次為:生理的需求(饑餓、性欲等基本需求)、安全的需求(免于恐懼、工作保障等)、社會的需求(親情、愛情、友情)、自尊的需求(受他人的認可與尊敬)、自我實現(xiàn)的需求(立功、立德、立言)。
如果把這五項需求與“為何而工作”相互對照的話,“為生活而工作者”滿足了生理與安全的需求;“為工作而工作者”滿足了社會與自尊的需求;“為理想而工作者”滿足了自我實現(xiàn)的需求。
有一則真實的故事。
巴黎艾菲爾鐵塔當年在打地基之時,有一位報社的記者去訪問打地基的工人,想知道他人對此項工作的看法。
第一名工人說“當一天和尚撞一日鐘,干一天算一天啦!我每天下班后,希望有一杯老酒喝喝,就心滿意足了。”這名工作神態(tài)懶散,對與建鐵塔似乎沒什么興趣,是個典型的“為生活而工作者”。
記者走了幾步,碰到別一名忙碌的工人,也問他相同的問題。
工人擦擦汗回答說:“我一家五口就靠這份收入,所以我必須努力地工作,以養(yǎng)家活口。而且,我知道勤奮工作必獲上級的賞識,希望不久之后就會升級加薪。”這是個“為工作而工作者”。
記者走到另一邊,遇見一名若有所思的工人,又問他同樣的問題。
工人昂道回答說:“我正在興建一座世界最高的大鐵塔,這件工程完工之后,全世界的人都將慕名來參觀。能夠參與這一件偉大的工程,我覺得很榮幸,而且我的家人也、以我為榮。”這是“為理想而工作”的典范。
三個領相同薪水、做相同工作的人,對“工作”的看法差異如此之大,其原因就在人生觀迥異罷了。
那么,請問你是“為生活而工作”、“為工作而工作”,還是“為理想而工作”,的人呢?
蕭伯納說:”人生真正的快樂,在于你自認有一個偉大的生活目標。”